一对阿根廷父子学者的中国故事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17-11-08 11:02:26  点击:11697  属于:国际新闻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陈昊佺)近日在上海举办的“一带一路”与中拉关系国际研讨会上,一对阿根廷父子学者不时用简单的中文与本地学者交流自己对中国的看法。

他们都是中国问题专家,一位在墨西哥研究中国道路,一位在中国增进中拉文化交流。

“其实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关注中国了。”父亲阿尼巴尔·索特雷谈起中国话题格外亲切,“但当时的拉美年轻人主要关心的是中国的政治制度,因为它代表着一种脱离西方桎梏的发展可能。”

阿尼巴尔原本的研究方向是兽医学,这个专业却令他与中国结缘。

阿尼巴尔于上世纪80年代曾在多个国际组织担任畜牧业顾问,在了解各国情况时,乡村兽医使他对中国刮目相看:“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在当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中国是怎么充分利用各种基层设施,想方设法改善人民生活。”

父子俩正式投身中国研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儿子斯蒂文·索特雷1999年到中国旅游,“在旅行中我领略了这个国家的辉煌历史,更看到了她在改革开放后的光明未来。”斯蒂文与父亲相比略显内敛,但当谈起多年前与中国初遇时仍激动不已。

2004年,斯蒂文决定到中国工作生活,在人民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在北京开了一家墨西哥餐厅,目前在常州大学拉美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我走了亚洲许多国家,最后让我最为留恋的还是中国。”

“斯蒂文的旅行对他影响很大,对我而言也算是人生的转折点。”阿尼巴尔听完儿子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后也决定投身中国研究,着力研究中国发展道路以及中阿关系,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并在2008年应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邀请领导新成立的中国研究中心。

阿尼巴尔说,中国研究当时在拉美学界算得上是另类。“那时候西方主流经济学家一直关心的都是韩国经验、日本增长,忽视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我们父子俩研究中国现代化,学习中国文化,甚至还自学了点中文,因为我们当时就知道中国终有一日会带领世界变得更美好。”

由于距离遥远、文化迥异,中国对普通拉美人民而言仍略显陌生。“直到中国研究中心成立时,还有很多当地人问我,为什么不去研究比利时或法国,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国家。”阿尼巴尔说,推进双方互知互识刻不容缓。

斯蒂文认为,促进互相了解关键在于民间交流,“我们可以从书籍、影视或者媒体中了解对方的文化,但最重要的还是人与人的互动,这能带来更深远的文化影响”。

为推进中国与阿根廷之间的民间交流,斯蒂文今年9月参照海外华侨团体经验,在北京成立了在华阿根廷人协会,目前已有100多名会员。

“阿根廷华侨现在已经参与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受到当地人尊重;如今在中国的各行各业,阿根廷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斯蒂文说,“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团结阿根廷侨民,传播阿根廷文化。”

对于两位拉美学者,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共十九大是研究重点。对“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被纳入党章,阿尼巴尔认为:“这体现了中国明白自身发展不能脱离世界发展, 一带一路 对世界各国,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斯蒂文则折服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十九大目标坚定,给中国指明了一条长期道路。”斯蒂文说,“拉美既要从中了解中国未来计划,增进合作,更要学习中国对自己未来进行长远的规划。”

18年来,父子二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拉关系添砖加瓦,而今后他们与中国的故事还将延续。“总结我们从中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就是:讷言敏行,少说多做。”斯蒂文腼腆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