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福清人比毕昇还牛,造出40万个铜字
来源: 文化福清   日期:2017-06-28 21:32:28  点击:7630  属于:今日头条
       现存铜活字最早的印本是明弘治三年(1490年)江苏无锡华燧以铜活字印成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50册。清代的金属活字印刷主要是铜活字。雍正四年至六年(1726-1728年),清内务府用25万个铜活字排印了1万卷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1840年后,铜活字印刷由政府转向坊肆。最让人称道的是林春祺的铜活字———“福田书海”,其规模和数量,在亚洲都是无与匹敌的。
  清代,福州成为全省书业中心。南后街有20多家书坊,形成文化一条街。这其中就有林春祺的一份功劳。林春祺,号怡斋,福清龙田人。生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林春祺在《诗本音》卷末说:“……春祺世籍本古闽福清之龙田……”
  林春祺早年随父亲宦游河南、广东,并在苏杭读书,并常与“名公大人”相交。为了实现其祖父的夙愿,在他18岁时,捐资兴工刻造铜活字。历经千辛万苦,用了21年时间,花费20万两白银,终于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完成正楷体大小铜活字40多万个,几近武英殿铜活字的两倍。林春祺因此成为当时造铜活字最多、耗资最大、造字时间最长的人。他把铜活字命名“福田书海”,以告世人自己是福清人。“福”即“福清”,“田”意即“龙田”。
  林春祺用这批铜活字印刷了《军中医方备要》、《音学五书》(顾炎武著)、《诗本音》、《音论》、《水陆攻守战略秘书》等书。由于“福田书海”古今字体齐全,楷书隽美,字画精巧,印刷清晰,备受推崇。
  林春祺在《音论》卷首写有一篇《铜版叙》(如图),详细记录他刻制铜活字之起因及经过,为中国仅有的铜活字文献,对研究福建古代刻书弥足珍贵。他说:“……为之实难,成更不易,中间几成而不成者屡矣。半生心血,消磨殆尽,岌岌乎黾勉成此……岁乙酉捐资兴工镌刊,时春祺年十八,至丙午而铜字板告成”。“……世无铜板,致古今宿儒硕彦有不刊之著述而无力刻板,与夫已刻有板而湮没朽蠹,终同于无板者难更仆数。春祺心焉志之……”。
  《诗本音》共十卷,每半页8行,每行19字,四周双边,白口、线鱼尾,版心下刻:“福田书海”四字。书前有封面题“福田书海铜版活字版,福建侯官林氏珍藏”十七字。卷末印有“古闽三山林春祺怡斋捐镌,兄季冠痴石校刊、长子永昌正画,次子毓昌辨体”字样。
 
  从《诗本音》卷末记载可知:林春祺的哥哥叫林季冠,长子叫林永昌,次子叫林毓昌。他四人均参加了《诗本音》一书的刊印。
  使用铜活字造价很高,因此作为私人印书来说,没有雄厚的资本,是难以制成一套铜活字的,这也是铜活字远不如木活字使用普遍的主要原因。
  近年,在上海古籍善本拍卖活动中,刻印俱佳、流传稀少的清刻本市场看好。林春祺“福田书海”铜活字本《音学五书》从4000元上扬到3.1万元落槌。而林春祺“福田书海”铜活字本《四书便蒙》,由于传本难得,更被藏家所珍视。
  林春祺是福建一大发明家,更是一大印刷家。他倾其所有,以坚强的毅力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印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印刷技术日益完备和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记住林春祺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