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人「老中青」三代香港仔舞火龍
2025-10-07 16:41:54 浏览量:
9922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電昨(10月6日)晚,港南區各界聯會在香港仔舉辦「火龍飛舞迎中秋 萬眾歡騰賀國慶 香港仔火龍盛會」,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觀賞。
一年一度的大坑舞火龙于10月5日起一连三日举行。每晚7时30分起,由300多人舞动、全长67米的火龙会由大坑浣纱街前往铜锣湾道,穿梭于大坑街巷。
“大坑舞火龍”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對傳承人張國豪而言,舞火龍不僅是節慶活動,更是童年記憶。“我是傳統的‘大坑仔’,小時候最喜歡過中秋節,看‘火龍’穿街過巷。”
他介紹,相傳在光緒六年(1880年),大坑村發生瘟疫,村民舞動火龍巡遊,燃放爆竹,驅除瘟疫,自此形成舞火龍習俗。大坑村居民每年都扎作新的“火龍”,農曆八月十四日晚,在供奉觀音的蓮花宮內為“火龍”舉行開光儀式,之後連續三晚巡遊大坑的所有街道。百餘年來,這一習俗代代相傳。
“舞火龍背後體現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它團結起社區居民。”張國豪説,扎作“火龍”、舞火龍,每一步都靠義工參與,製作一條“火龍”要耗時約兩個月,工序繁複。“但正因為不易,更顯珍貴。”


擔任“大坑舞火龍”統籌的陳偉成就是扎作組的一員。他説,扎作“火龍”既是體力工作,也考驗耐心。扎作“龍身”是用珍珠草覆蓋一條麻繩,用粗鐵絲將珍珠草勒緊;而扎作“龍頭”首先要做骨架,用藤條塑形,再將珍珠草用細鐵絲慢慢固定上去,工藝要求更加細緻。
責任編輯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