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抗戰老兵的軍禮
2025-09-28 17:41:49 浏览量:
10405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電9月27日上午,廣西融安縣長安鎮解放街338號的青瓦屋簷下,桂香正濃。記者跟隨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柳州團隊的腳步,輕輕叩響了101歲老兵余忠的家門。
“爺爺,我們又來看您啦!”門剛推開,志願者們便熟稔地喚著。老人扶著門框緩緩起身,佈滿皺紋的眼角漾開笑意。待他被攙至客廳坐定,志願者、柳州民革成員申立新舉起手機,螢幕裡立刻柳州志願者團隊的其他成員,包括遠在加拿大的盧老師、麥克等人的笑臉----“余爺爺,中秋快樂!”“余爺爺,生日快樂!”“想您嘞!”101歲的餘忠凝視著螢幕,乾瘦的右手突然抬起,五指併攏,手臂與眉齊平。這個跨越山海的標準軍禮,讓視頻兩端的人都紅了眼眶。

從書生到遠征軍:戰火中的青春刻度
柳州關愛團隊與餘忠相伴十餘載,對他的故事早已爛熟於心。1942年春,18歲的柳州青年余忠在徵兵處寫下姓名時,或許未曾想到,這一筆會劃開他一生的烽火征程。從文弱書生到鐵血軍人,兩年錘煉讓他褪去了青澀。1944年,他因表現優異被選入駕教1團,赴貴州墨沖學習汽車駕駛。四個月後,部隊編入中國遠征軍序列,他登上了飛往印度的運輸機。
“引擎聲震得耳朵生疼,落地時盟軍吉普車已在等候。”餘忠記得,美國人教他開大卡車,僅四周的特訓,他便成了合格的駕駛兵。彼時,緬北滇西戰役正進入白熱化,八莫戰鬥是扭轉戰局的關鍵---日軍佔據八莫公路,企圖切斷我軍補給線,餘忠所在的汽車一團一營二連三排,成了“生命線守護者”。

車輪上的生死線:20天沒下車的堅守
1944年12月的八莫,成了餘忠記憶裡最灼燙的烙印。"連續20多天作戰,最緊時三天三夜沒下車,餓了啃乾糧,困了趴在方向盤打盹。“最險的一次,車隊在開闊地遭日軍飛機俯衝轟炸。炸彈像下餃子,離卡車40米處炸開,塵土碎石劈頭蓋臉砸過來,擋風玻璃全糊住了。”他憑本能猛踩油門,方向盤震得發麻,耳邊是炮彈呼嘯與高射炮轟鳴,直到盟軍戰機驅散敵機。
1945年3月,緬北滇西戰役勝利的消息傳來時,餘忠正在檢修卡車。6月歸國途中,中緬、中印公路滿是彈坑,20多天顛簸裡,車窗外盡是斷壁殘垣。“滿目瘡痍啊,戰爭太殘酷。”抵昆明後,他本已做好開赴菲律賓的準備,卻在8月15日等來了日本投降的電波。
此後,這位在異國流過血的老兵悄然歸鄉。從柳州到融安,他釀酒、開車、修車……靠雙手拉扯大七個子女,卻絕口不提當年的烽火。直到10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送到家中,這段塵封的往事才重見天日。

三次 軍禮,一生赤誠
這天,志願者們帶來了廣西愛心企業的中秋禮包和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廣西壹方慈善基金會、關愛抗戰老兵公益基金等三家機構的慰問金,還有關愛抗戰老兵柳州志願者團隊親手做的生日賀卡。“余爺爺,祝您101歲生日快樂!”接過紅包與祝福,老人一時說不出話,緩緩舉起右手-----又一個軍禮。笑聲裡,楊姐遞上生日蛋糕,燭光中,《生日快樂》歌聲響起,老人又一次抬手敬禮。

"今年9月3日,老爺子在直播裡看閱兵。"志願者回憶,當護旗方隊走過,老人挺直腰板,目光灼灼:“中國有能力保衛和平了。”閱兵結束,他敬了個略抖卻莊重的禮:“我們當年的血,沒白流。”
這是百歲抗戰老兵軍禮:視頻連線的軍禮是對志願者的思念;接慰問品的軍禮,是對當下的珍視;看閱兵的軍禮,是對家國的告慰。
當他為生日蛋糕再次抬手,這個跨越世紀的軍禮,早已超越了儀式本身----這是一個老兵對信仰的堅守,是一個民族對英雄的銘記,更是一代人用熱血換來的和平宣言。

臨別時,餘忠攥著志願者的手不肯放。窗外的桂樹沙沙作響,仿佛在應和他的心跳。百年歲月在他臉上刻下溝壑,卻從未磨去那抹軍禮的溫度:那是屬於遠征軍的勳章,是屬於中國人的底氣。
記者 老付
責任編輯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