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全省農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專題會在江門開平拉開帷幕,一場彙聚全省優質資源的農文旅招商盛宴同步啓幕。現場集中推介109個農文旅融合發展重點招商項目,意向資金需求總額359億元,充分展現了農文旅融合領域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市場信心。作爲大會東道主,此次江門農文旅融合發展重點招商項目數量居全省首位,共11個,意向資金需求總額121億元,涵蓋傳統民俗、海洋經濟、休閑度假、田園農業等類别,且有10個項目位于開平–台山農文旅融合省級試點,凸顯試點引領與區域聯動發展優勢。

全省農文旅融合發展工作專題會現場
布局優、業态新、條件好
全省發布109個重點招商項目
這次發布的全省109個農文旅融合發展重點招商項目,呈現出布局優、業态新、條件好三大特點,爲投資合作築牢基礎。
布局優。實現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全覆蓋,60個項目落地農文旅融合試點縣(片區),占比超半數。珠三角60個項目聚焦創新創意與高科技農業,意向資金需求約238億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則依托各自的地域禀賦,分别推出13個、14個、22個特色項目,形成多元互補的業态矩陣。
業态新。項目涵蓋田園農業、創意農業、休閑度假、傳統民俗、生态教育、海洋經濟等業态,構建了多元互補、層次豐富的農文旅業态體系。
條件好。大部分項目依托海洋海島、山川河湖、文化遺産、農業産業園等優質資源進行開發。同時,開發模式靈活,約60%的項目開放合作開發(合資/股權),約30%的項目支持全資運營,約10%的項目提供土地租賃。此外,所有屬于地方政府重點推動項目,已納入地方發展規劃,将在用地協調、審批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
爲推動項目落地,廣東後續還将從三方面發力——搭建對接平台促進精準合作、強化要素保障優化政策支持、加強标準引領助力品牌提升。多措并舉下,推動項目早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爲“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勁動能,共創廣東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火秀廣場演出
錨定“僑”和“海”
江門全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省級試點建設
作爲本次大會的東道主,江門深度挖掘“僑鄉”“濱海”“生态”“農業”資源,推出11個重點招商項目,意向資金需求121億元,既積極響應省“百千萬工程”部署,更全力推動開平–台山農文旅融合省級試點建設,生動诠釋“世遺山海、僑心五洲”的發展願景。
江門以“僑”爲魂,打造文化交流新窗口。其中,計劃投資16億元的赤坎南部新區綜合開發項目堪稱标杆。項目定位農文商旅綜合體,計劃引入嶺南特色商業街、僑鄉文化交流中心等業态,且毗鄰年均接待超500萬人次的赤坎華僑古鎮,建成後将成爲展示華僑文化、鏈接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與之相輔相成的是,開平碉樓文化旅遊區業态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文創基地等項目,分别從世遺活化、青年文創基地等不同維度,豐富僑鄉文旅場景。
向“海”發力,釋放“藍色經濟”新潛力。依托全省第二長的海岸線,“海洋經濟”成爲江門農文旅發展的另一大發力點。此次推出的4個海洋經濟類項目,總投資額占比超七成,盡顯“藍色潛力”。投資總額50億元的港澳科教産業濱海新城尤爲亮眼,項目位于台山市廣海灣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的3000畝主題樂園,将與珠海長隆、香港迪士尼實現錯位發展,再加上職業教育城、RCEP交流中心等闆塊,未來有望成爲輻射灣區的濱海文旅新地标。海島旅遊方面,計劃投資30億元的川島國際旅遊農文旅融合項目計劃盤活上川島閑置酒店資源,同步開發無人島、海絲文化體驗等業态,推動海島旅遊從觀光型向度假型轉型;計劃投資10億元的台山市海宴濱海文旅城則以“文化+旅遊+運動”模式,規劃濱海酒店、海上運動中心、濕地公園等,打造世界級濱海度假目的地。再加上台山市廣海鎮海洋牧場漁旅融合綜合體,這些項目各有側重又協同聯動,共同勾勒江門“向海而生”的文旅新藍圖。
繪“綠”添彩,探索生态農業新路徑。江門還依托生态與農業資源,爲農文旅融合注入綠色動能。開平市蚬岡鎮蚬北灣生态旅遊度假區投資總額5億元,地處世界文化遺産錦江裏碉樓群區域,拟引入特色農産品種植、運動休閑設施,借潭江沿岸風光打造生态康養勝地;台山市都斛鎮“廣東第一田”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點則計劃投資4.8億元,整合優質農業資源,建設科技示範區、稻米主題遊覽區等,讓遊客在體驗農耕樂趣的同時,感受現代農業與文旅融合的獨特魅力。
江門11個重點項目既是資源優勢的集中展示,更是向全球投資者發出的誠意合作邀約,将爲全省農文旅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文/李銀換)
廣東首個!獲5060萬元項目資本金借款支持
江門公用集團儲能項目成功申報政策性金融工具
記者近日從江門公用集團獲悉,其下屬能源集團投資建設的江門市蓬江區鏡山200MW/400MWh電網側獨立儲能項目,正式提交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申請,并成功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及國家開發銀行審批,獲5060萬元項目資本金借款支持。該項目成爲廣東省首個成功申請此項重磅金融政策的儲能項目,标志着江門公用集團在新型儲能産業發展與金融創新融合方面取得關鍵突破,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下一步,江門公用集團将以該項目成功申報爲契機,繼續深化新型儲能領域布局,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力争打造更多精品儲能項目,爲我市建設安全、高效、清潔的現代能源體系貢獻更大力量。(文/陳敏銳黃燕燕)
潛心傳承與發展浮石飄色
台山市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獲評優秀

趙汝潛(左)積極參與色架的設計與制作。
近日,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的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2024年度傳承活動評估結果中,台山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趙汝潛獲評優秀,浮石飄色再次成爲焦點。
1944年出生于台山鬥山浮石村的趙汝潛,自幼與浮石飄色結下深厚緣分,師從趙仲高、趙炳培等前輩,他熟練掌握色櫃和道具制作技藝,對服裝、化妝也造詣頗深。2008年3月,趙汝潛被認定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台山浮石飄色代表性傳承人。
近60年來,趙汝潛一直緻力于浮石飄色的傳承與發展。作爲當地浮石飄色隊的藝術指導,他深知色女色仔對于飄色表演的重要性。“色女色仔就是表演的靈魂,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都影響着表演質量。”他說。爲此,趙汝潛耐心指導每一個孩子,從動作到表情,力求讓他們達到姿态優雅、氣質展現的标準。在他的悉心教導下,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色女色仔脫穎而出。
同時,趙汝潛積極參與色架的設計與制作,例如《嫦娥奔月》《木蘭從軍》《昭君出塞》的色架等。“每一個色架都融入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創新,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到浮石飄色的魅力。”他說。
在傳承浮石飄色的道路上,趙汝潛不僅專注于技藝的傳授,更注重培養一批能夠接棒的接班人。在他的悉心教導和培養下,趙崇璋、趙堅文等已成爲傳承浮石飄色的中堅力量。“我從小受到浮石飄色文化的熏陶,跟着趙老師學習後,我更深刻地理解了這門古老技藝的價值。作爲浮石村的特色民俗,我們必須将飄色傳承下去。”趙崇璋說。
爲了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浮石飄色,趙汝潛指導和帶領接班人讓浮石飄色更好“走出去”。多年來,他們先後參加近百次活動,屢獲殊榮。當地浮石飄色隊曾三度應邀代表台山赴澳門參加巡遊表演,展示台山文化獨特魅力,增進兩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文/圖李嘉敏)
“粵澳社保一窗通”在江門啓用
江門、澳門居民可實現68項廣東社保業務和28項澳門社會保障服務跨境通辦
10月17日上午,“粵澳社保一窗通(江門專窗)”啓動儀式在江門市行政服務中心舉行,标志着“粵澳社保一窗通”項目正式在江門啓用,江門、澳門居民可實現68項廣東社保業務和28項澳門社會保障服務跨境通辦。
“粵澳社保一窗通”項目在江門啓用,是江門深化跨境社保服務合作的具體實踐,更是江門服務澳門同胞、促進灣區民生融合的務實舉措。“目前,我市首批上線‘粵澳社保一窗通(江門專窗)’4個,兩地居民通過機器可線上辦理相關社保業務。”江門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道。
據了解,江門于2021年全國首創地級市在境外設立綜合性政務服務專區,目前推動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擴展至6個。其中,以“粵澳社保協同服務”“灣區社保通”和“粵澳社保一窗通”爲載體,目前在澳門創新設立3個綜合性政務服務專區,可實時自助辦理社保多個高頻業務。同時,我市設立15個灣區社保通服務專窗爲澳門居民提供社會保障在生證明協查認證和一戶通協辦服務,澳門居民也可通過服務專區線上辦理灣區10市44項社保業務。(文/淩雪敏劉文靖)
銀洲湖畔造船忙
南洋船舶交船計劃已排至2028年

南洋船舶生産基地内,多艘船舶同步建造,确保生産訂單如期交付。
10月20日,位于新會區古井鎮管咀村銀洲湖畔的南洋船舶生産基地一派繁忙景象:碼頭區域4艘船舶、船塢内2艘船舶同步推進建造,生産車間裏機器轟鳴聲不絕,岸邊工人各司其職、緊張作業——每一處角落都湧動着實幹奮進的活力。記者從南洋船舶獲悉,目前該公司交船計劃已排至2028年。
作爲廣東省規模領先的民營船舶制造企業,南洋船舶多年來始終聚焦靈便型散貨船細分領域,憑借過硬的建造實力,累計建造量穩居國内同行業前列。近十年來,企業持續加碼技術研發與産品叠代,先後推出多款具有市場競争力的綠色環保船舶:從39000DWT綠色環保靈便型散貨船、B型39000DWT綠色環保靈便型散貨船,到39800DWT多功能散貨船、40000DWT綠色環保大開口型散貨船,每一款産品都緊扣“綠色、高效、多功能”的行業趨勢,赢得市場廣泛認可。
國際知名航運咨詢機構克拉克森(Clarkson)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南洋船舶手持訂單共計63艘,總載重噸達307.95萬噸,包括22艘64500載重噸大靈便型散貨船和41艘40500載重噸靈便型散貨船,交船期已排至2028年。這份“沉甸甸”的訂單,不僅爲企業未來數年的穩定生産提供了堅實保障,更彰顯出我市民營造船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争力,将爲區域高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文/圖馮瑤君古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