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中國社會 引領多行業變革
從年初DeepSeek橫空出世,到“杭州六小龍”掀起科技創新熱潮;從無人駕駛汽車到跑馬拉松的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全面融入中國社會經濟的“毛細血管”。鳳凰衛視推出《AI在中國》系列報道,深入教育、科研、影視等多個行業,探討AI帶來的創意變革與挑戰。
中國AI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人才缺口仍超500萬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現今中國已初步構建起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企業4500多家,產業規模則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台、應用等上下游各環節。
然而,AI人才缺口仍超過500萬人,中國高校積極行動,加速佈局AI教育,增強人工智能人才儲備。目前,內地已有超過一半的985院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今年以來,北大、清華等高校陸續宣佈擴大人工智能等新興專業的招生規模。
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李文新指出:“以前可能習慣於開源軟件,習慣於去接受別人的這種發展出來的技術來免費共享,但是我們現在到了一個要獨立自主發展的時刻,我們就應該有與之相配套的人才。這個任務不是變得簡單了,而是變得更艱巨了。”
有學者提醒,高校“扎堆”建設AI專業雖順應國家戰略,但也需同步構建哲學、倫理與法學體系,以規範技術應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技術發展得越前衛,事實上越要回過頭來‘以人為本’,我們未來的教育面臨著一個脫胎換骨的更新,在哲學,在法律,在倫理這些方面要建立新的體系。”
AI+影視,創意與效率的雙重變革
在內容創作領域,不少的視頻團隊已經開始嘗試將AI大規模引入到创作流程當中。上個月,一部由70多位年輕人與AI“共創”的劇集在北京首映,導演陳翔宇向記者表示:“它依舊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對於整個市場和整個行業當中來說,它相當於是一個新的開始。”
但是AIGC在技術方面,仍存在挑戰。導演陳翔宇的團隊中有20%是算法工程師,陳翔宇解釋:“在面臨AI全流程的時候,你面臨的其實不僅僅是傳統動畫流程當中的一些環節,同期還要面臨的是,一組組不確定性很高的模型。其實當時我們是真的是費了老大的勁,見山拆山, AI不行,就三維來,三維不行,就用算法去搭,一點一點的累積。”雖然AI生成的畫面有時不可控,但用AI可以省下超過80%的成本。“其实是个降本增效的过程。”陳翔宇说道。
資深製片人楊沛軒則認為,AI將顛覆傳統拍攝方式,帶來影視劇行業洗牌的機會,他预测:“過幾年就會有更成熟的,比真人電影更好的大熒幕作品會出現。”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內地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91億,AI視頻生成的潛在行業空間達到萬億級別,同時,國產視頻大模型已從技術追趕,轉為場景創新。
面對全球日益激烈的AI競爭環境,快手副總裁、可靈人工智能技術負責人張迪表示:“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大模型都還處於一個快速的發展期,我們認為這個競爭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也會非常激烈。我們國產的AI也沒有任何懈怠的一個空間。”
(姜雨潔)
責任編輯 莫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