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纪录华人在德著作:《中国人在德国》 书中有你自己在德缩影吗?
来源: 香港大中華通訊社  日期:2022-05-25 19:02:45  点击:28050  属于:中国新闻
      编者按:
      你的留德生活是怎样的?你将如何描述你的留德生活?

      近日,首部叙述华人在德国的书籍——《中国人在德国》出版。作者雅兰在德国各地奔走采访,将留德华的酸甜苦辣咸尽录此书中。
 
      一个深远而又大气的作家

      凌鼎年

      作家,仅是熟练地操控文字,这是不够的。一个深远而又大气的作家,还必须具有才情和思想,这些,通过阅读雅兰的文字,都能真切感受到。同时,她相当个性,行事做人,也都独立特行。实可谓,不是人云亦云的作家。

      雅兰的小说,在中国文坛和社会各界,引爆过激烈争论。无论声响如何,雅兰依然我行我素,她一直都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我与雅兰,相见甚少。更多的交流,是通过邮件和信息。所涉内容是征文、约稿、编书、写评之类。因为她是江苏的,而且,她的微型小说作品出手不凡,很有特色与深度。她的作品,有固定的粉丝群。故而,我还是希望,她再多花点时间,在微型小说创作上,写出一批有分量的微型小说佳作,为江苏争光。

      但显然,微型小说甚至大小说,都无法圈住她。雅兰的心性高着呢!她更关注的是人类,是社会。似乎,她也更愿意做个社会学家。在她那儿,小说近乎成了她的写作副产品。

      雅兰出版的上一本书,是长篇小说《在我离开你之前》,这本书,也是非常独特。据我所知,除雅兰之外,中国还没有第二个作家,能以动物一条狗,为创作原点,去写一部探知人类的长篇小说。雅兰,是第一个。

      这些年,她的更多创作,都是有关社会学的著作,已出版《中国很高兴》、《性殇》、《从压抑到泛滥》、《断裂的后现代》、《在我离开你之前》等多本著作,读者反响、专家评论也都很好。从书名看,应该是大学教授、学者研究的项目。

      她,一个女性作家,深入这些领域,探讨这些课题,其胆气,其魄力,其学识,其精神,还是让人刮目相看,并且佩服的。她已具备了一个文化学者的素养,一个社会学家的积累。

      从作家到社会学家,雅兰的角色在转换中,或者说是双重身份,她都沉浸其中。更多时候,她保持着沉默。我想,她也是孤独的。或许,过多的人际交往,各种应酬,这些繁琐的负累,会打破她酝造起来的意识与空间。雅兰要的,是静思、冥想,云游、翱翔在自己的天地里,对社会,对现实,对历史,对人生悟出与众不同的见地。

      一般来说,有独立思考,又耐得住寂寞的人,更能出成绩,出成果。我是看好雅兰的!

      两年前,我跟雅兰约稿,却得知,她身在德国。

      我的家乡太仓,系著名的德企之乡,有300多家德企。德国驻中国大使馆与上海总领馆,多次在太仓举办“中德友好周”、“一带一路”等活动。每年的10月,还会在太仓举办“啤酒节”。德国在中国的企业高管,也都会来参加。

      2006年10月,我参加过首届啤酒节,并向德国友人赠送了我撰写的《太仓近当代名人》等著书,我的侄子凌君洋,还出版过《娄风德韵——太仓:中德合作典范城市》一书。虽然,我有两次去了德国,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对德国的了解,流于浮光掠影。

      现在,雅兰用作家的笔触,社会学家的眼光,从不同视角观察德国,剖析德国,最后,聚焦在德国的华人身上。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与观照,不假手于人,然后,再去芜存菁。把他们的境遇,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在德国的生存状态,都形成文字,汇聚于《中国人在德国》这本书中,这就很有阅读价值,参考价值,史料价值,收藏价值。

      有作家写过《北京人在纽约》,写过《中国人在澳洲》,写过《中国人在非洲》等,还拍过相关影视作品。可能是孤陋寡闻了,至今,我还没有读到过《中国人在欧洲》之类的书籍。雅兰写出《中国人在德国》,也算是填补了出版空白。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并非是纯文学创作,而是一本纪实著作,或者说是一本社会学调查,其真实性大于小说。书中,各色人等,逐一亮相。

      身在国外,美国也好,德国也罢,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中国人到欧美,到德国后,因层次不同,在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过程中,或难或顺,或喜或悲,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即便很多小说家,也是难以虚构出来的那些匪夷所思,但都是真实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了。所以,书中文字,一定有着值得去探讨的部分。

      因为我长期做侨务工作,在德国,有不少朋友和文友。多少知道一点,华人在德国的生活。因此,雅兰笔下的人物和故事,我有一种认同感,亲切感。

      我知道,雅兰是花了时间,费了心血的。

     《中国人在德国》,是雅兰从独特视野写著而成。即便是管中窥豹,也立此存照,为小说家,为研究学者,为想移民的更多国人,提供了一部难得的史料性书籍,实属不可多得。

      这本书出版后,我希望能够在市场上热卖,能够大卖,能够成为畅销书。也希望能拍摄成影视作品。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本书,也应该是长销书,三十年、五十年后,会更具价值!这是我坚信的。
 
      凌鼎年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作家网副总编、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特聘副总编、美国小小说总会小小说函授学院首任院长、健雄学院娄东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院、苏州市政府特聘校外专家、中国微型小说校园行组委会主席、讲师团团长。
 

图片来源于《太仓日报》数字报

      曾任美国“汪曾祺世界华文小小说奖”终评委、香港“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总顾问、终审评委、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评委会副主任、首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文小说终评委、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双年奖终评委等。

      凌鼎年在《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人民文学》、《香港文学》等海内外报刊发表过5000多篇作品,约1000万字,出版过英译本、日译本、汉英对照本等个人集子53本,主编过230多本集子。作品译成英、法、日、德、韩、泰、荷兰、土耳其、西班牙、维吾尔文等10种文字,16篇收入日、韩、美、加拿大、土耳其、新加坡、香港的大学、中学教材,另有作品收入海内外520多种集子。

      作品集进入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鲁迅奖作品公示,获《小说选刊》“茅台杯”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最高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紫金山文学奖、首届叶圣陶文学奖、首届吴承恩文学奖、首届蔡文姬文学奖、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国际东方散文奖、小小说金麻雀奖、小小说事业推动奖、7次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一等奖,在以色列获“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主席奖”,在日本获“日中文化艺术交流大奖”,在泰国获泰国文化部、亚洲文化教育基金会颁发的“泰中国际微电影展”奖,被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UNITAR周论坛组委会授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创新发展领军人物金奖”,被美国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授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师”奖。

      此外,凌鼎年还应邀去过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40多个国家与地区参加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香港、澳门与20多个省市讲课。有数十本集子入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文图书馆等。央视国际频道、10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台,上海东方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以及美国蓝海电视台、美国中文电视台、澳洲sbs国家电台、澳亚民族电视台,《中华英才》、《世界英才》、《中外名流》杂志等多家海外媒体采访报道过。  
 
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
 
雅兰

      这里的人物影像,不是直观谫浅。而是迄今为止,唯一集中呈示在德华人的一本专著。

      书中文字,具有穿透力。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心域的宽度、广度、深度,以及每一寸气息里饱含的温度。

      采访后的一段时间内,脑海里经常泛漾的声音是: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回到哪里去?是回家?回到祖国?回到父母的怀抱?还是回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在采访现场,我听到这句话时,竟是要落下眼泪,但我在忍着。那时,在法兰克福的联排别墅里,那是一个即将垂下夜幕的傍晚。我的心,是怅然的,犹如他的躯壳里的空荡。那一刻,我们的身心,都是没有根系的。
 

 
      在写作过程中,这个声音,又是多次响起。随着浮想的连带,一张没有神采的脸,仅是透过皮肤,仿佛就能打捞起多年来积攒的疲惫。尽管脸上,也是笑意盈满,但我看到的,都是他的过往桑沧......还有一张脸,看起来,是镇定自若的。但谁能想到,在异国他乡,从德国南部的森林边,到一条街道上,他曾漫无目的,行走了七公里。那时的他,不知道脚步,该把自己拖向哪里?

      时隔一年,每一张容颜,仍然清晰、深刻。犹如他们,又在与我面对面......

      在被采访的人中,有餐厅老板、自由职业者、科学家、机构职员、公司雇员、射击协会会长、律师、工程师、赛车教练、留学生、年轻夫妻等。他们是不同的,如个人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出国原因、融入状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他们又都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华人在德国的一个缩影。他们是浓墨,他们是重彩......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广袤的未知世界。也正是由此,他们构铸了在德华人的大千万象......各种困惑挣扎,与自我拯救。披荆斩棘,与勇往直前。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就国家与民族而言,他们是弱小的,但在生命的进程中 ,在不屈的闿拓中,他们又都是强大而无憾的!

他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中国的心跳。他们每个人的步履,都是中国的深脉。虽然他们都在德国,但他们都是有着一颗中国心!无论身在何方,他们都没有忘记:黄皮肤的烙印......

      那么的打动我。一次次,一次次的眼睛潮湿......为他们。也为我自己......

      与他们相比,我在写作上的辛苦,又能算做什么呢?熬过的无数日夜,克服的众多障难,夜以继日,心力交瘁......这些,都是不足挂齿。也就不用说上任何了......

      《中国人在德国》一书的形成,从拟写采访纲要,到实际现场采访,再到文字落成出版,我是带着角度和探知的。书中涉及到的话题与范畴,有人文、社会、文化、哲学、历史、教育、医疗等,所有的一切,抵达到他们,即是切面,也是交错融合的焦点,更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建始源。

      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的,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那些看不见的,又在哪里呢?

      文字,是他们的灵魂、是无声的音符。不同阶层的阅读者,从中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诚挚感谢Y. 和所有被采访者!那些穿梭在德国各个城市的日夜,那些飞驰奔跑着的身影,那些艳阳下的笑声和夜幕里的沉雨,将会是我一辈子的难忘......愿你们所有人,在德国,生活幸福美满!平安喜乐一生!
 
雅兰
 
      著名作家、社会学家、旅德作家。

      以思想敏锐,文字敏锐,视角独特著称。游离于言论、散文、小说、诗歌等诸多文体。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及相关网页开设各版《雅兰专栏》。著书《中国很高兴》、《性殇》、《从压抑到泛滥》、《断裂的后现代》、《在我离开你之前》。

      因创作微型小说,而引发的风暴,被中国文坛列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事件》之一。被《北京文学》杂志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文化热点之一”。轰动中国文化界。

      与此同时,引发海内外海量媒体的关注与跟进报道。并在2018年,入选“江苏省改革开放40年最具影响的40篇微型小说”。